三百一十一章 请跳过这章-《我是白衣少侠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《诗经》里就有“伯氏吹埙,仲氏吹篪“这样一句话,意思是说兄弟两人,一个吹埙一个吹篪,表达和睦亲善的手足之情。

    2004年,河北邢台的侯义敏,对传统的竹埙进行改良,设计制作了一款新型竹埙,并且申请了国家专利(200420077527.6),这种竹埙是10孔的低音埙,这种埙音域款,音色低沉浑厚、空灵柔美。这种埙发音灵敏,省气,高音好吹。

    陶埙的成型方法很多,以下一一说一下其过程。[1]

    A  拉坯法——这个大家在电视上或是生活中的陶吧都应该见过,是最古老的制埙方法之一,做出的埙形状美观,而且尺寸和形状的变化很随意,但是制作时必须有拉坯机,而且只能做圆形的埙,技术含量也极高,笔者有两台这样的机器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来学习。

    埙

    B  捏制法——只光用手把塤捏出來,也可用一片小木板拍打成形,但有一个不好处,是內腔比较难控制得好,曾見过一段影片,曹建国就用手捏法,在镜头前做出一只塤。民间的泥呜哇就是用的这个方法。这种方法可以肯定是最古老的制埙方法了,而且任何形状都可以做出来.我国最早出土的埙的雏形——现存放于西安半坡博物馆的陶哨,就是用细泥手工捏制而成的。我爸爸最早做的几个埙就是用的这种方法.

    C  盘条法——也是很古老的制埙法之一。把泥条转圈盘起,直到做成埙形,这种方法任何人都可以很简单的操作,只要很少几件甚至不要工具,但是这种方法技术含量还是有的,而且基本上也是只能做圆形的埙。这也是爱好者做埙最简单的方法之一了。这个方法笔者很少用。

    D  模制法——很古老的制埙法之一,用特制的模具,一般是两半,也有特殊的形状需要分三块甚至更多。把泥拍成片,压进模具里面,再把模具合起来,让两半的泥片沾起来,再把成型的埙从模具里取出来。这种方法可以保证做出来的埙大小一致,如果制作者知道那种形状的埙好吹,音色好,就可以定下来,无限复制,而且因为埙型腔的大小可以控制,所以可以保证埙的调基本不出问题。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可以制作任意形状的埙。还有一个优点就是做双腔和其他装置很方便,特别适合于做改良型埙。以双腔埙为例,模具分四块,上腔两块,下腔两块,用泥把上下腔都做好,先不起模,在上腔和下腔中间加上喉片再合起来,很方便。要是想再精细,就先在下腔把喉片做上,上拉坯机把喉装置的孔先开好,保证它在埙的中心,做好后开吹孔也用拉坯机,保证上下腔的孔的同心度。缺点是必须会做模具,一般是石膏模具,而且必须有做模具的内模,操作起来难度还是很大,笔者大部分的埙是用这种方法制作成的。

    E  内模法——这种方法笔者不知道古老不,但是很简单有效,在一个和埙形状一样的形体上(甚至可以在另一个埙上),用泥包上一层,然后把泥用刀划开,取出内模,再把成型的埙粘合,开孔。过程有点麻烦,但是操作简单,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试试。这个方法笔者很少用。

    F  沙袋法——它和内模法相似,不过里面包的内模是一个沙袋,形状和要做的埙一样,布做成的,里面装上沙子,袋子的开口在埙将来开吹孔的地方,泥包好后,不用划开,把吹孔开好,打开袋子,让沙子流出来,然后小心的把袋子再抽出来,一个埙的壳子就做好了,呵呵,有趣吧。此方法笔者只是做过实验,不用其来生产。G  灌浆法——现代制陶工艺方法,为什么放到最后说,因为它操作最复杂,需要很精密的石膏模具,还有高温的环境,以及要求很高的泥,过程是把泥打成浆,然后灌入石膏模具内,利用石膏的吸水性使靠近石膏的泥浆失水成型,等到了一定的厚度,再把中间的泥浆倒出来,开模就是一个成型的埙,过程中模具要放在高温的环境里以保证里面的水分能尽快蒸发,使里面的泥浆尽早失水成型。

    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乐器之一。在可考的文字记载中我们可以确认,埙在战国初就广泛应用于宫廷的祭祀活动中。秦汉以后,埙成了宫廷雅乐乐器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。只是近百年来,由于种种原因,人们除了在欣赏宫廷雅乐时还可偶或一闻埙乐外,几乎不知道还有埙这样一种乐器了。到了二十世纪三、四十年代,在公演中埙乐几绝于耳。

    八十年代以来,在演奏家、制作家和作曲家的共同努力下,埙作为乐器有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制作,喜爱埙乐并且学习、演奏的人越来越多,习埙的热潮悄然兴起。从埙上人们似乎找到了遗失已久的古风,埙正在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。电影《菊豆》、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、电视连续剧《康熙王朝》、大型歌舞剧《兵马俑》以及各地方戏曲等都出现了大量的埙乐作品,并且涌现出《风竹》、《楚歌》、《遐思》等优秀的埙独奏曲。
    第(2/3)页